首页 刑事动态>正文

坚守法治正义底线 彰显司法担当作为

河南驻马店陈林故意杀人、强奸案二审改判死刑的司法实践,不仅体现了对极端恶性犯罪的零容忍态度,更以严谨的法理逻辑回应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深切期待,展现了新时代司法体系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的价值导向。

从法律视角看,本案二审改判的核心在于对“罪行极其严重”标准的精准把握。我国刑法规定,死刑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而“极其严重”需综合考量犯罪动机、手段、后果及社会危害。陈林在公共场所预谋犯罪,两次实施强奸未遂后仍以暴力手段阻止被害人逃生致其溺亡,其行为具有明显的预谋性、持续性和残暴性。尤其以树杆击打阻止被害人自救,直接阻断生还可能,主观恶性远超一般暴力犯罪。二审法院突破“认罪认罚从宽”的机械适用,强调“从宽”必须以罪责刑相适应为前提,正是对刑法基本原则的坚守。

司法裁判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在本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一审判决引发舆情争议的背后,暴露出部分司法实践对“认罪认罚”制度理解的偏差——机械适用从宽条款可能弱化刑罚的震慑功能。二审检察机关通过补充证据链、强化犯罪情节论证,完整呈现了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行为危害性,最终推动裁判回归“罪责自负”的本质。这种司法能动性既是对被害人生命权的尊重,也是对公众朴素正义观的积极回应。

此案改判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树立司法权威与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应依法从严惩处。本案二审通过充分举证质证、保障诉权程序,在严格遵循证据规则的基础上作出改判,既避免了舆论干预司法的风险,又以专业裁判传递了“生命至上、法不纵恶”的法治信号,实现了司法公正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效能。

法治进步需要司法机关在个案中不断校准正义的天平。从死缓到死刑的改判,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严正惩戒,更是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诠释。唯有以事实为基、以法律为尺,才能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筑牢社会安全的法治基石。


案件背景:

‌1、案发过程(2024年7月25日)‌

被告人陈某酒后驾驶电动三轮车,发现19岁女生闫某(化名小雨)独自在路边看手机,以“兜风”为由将其诱骗上车,带至偏僻小树林实施强奸未遂。

陈某不甘心,又将闫某挟持至水塘边的小路企图再次强奸。闫某趁机逃跑,躲避追逐时掉入水塘。陈某用树棍多次击打其身体阻止上岸,致其溺亡‌。

‌2、一审判决(2025年1月15日)‌

驻马店中院以强奸罪(未遂)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缓,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缓,并限制减刑。

法院认为陈某强奸未遂、认罪认罚,且故意杀人罪属间接故意,故从轻量刑。

‌3、检方抗诉与二审改判(2025年2月28日)‌

驻马店市检察院以“量刑畸轻”提起抗诉,认为陈某犯罪手段残忍、主观恶性极深,应判死刑立即执行。

河南省高院二审采纳抗诉意见,改判陈某死刑立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报请最高法核准。

二、司法程序争议焦点‌

‌1、量刑标准争议‌

一审法院认定陈某强奸未遂、认罪认罚,且杀人行为为间接故意,故从轻处罚‌。

检方抗诉指出:陈某两次强奸未遂后灭口,手段直接且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不符合从轻条件‌。

‌2、犯罪性质认定‌

法院一审将杀人行为定性为“间接故意”,认为陈某仅阻止被害人上岸,未主动施暴致死‌。

二审认定陈某持树棍击打被害人系直接故意杀人,且犯罪动机卑劣,情节极其严重‌。

‌三、社会反响与司法意义‌

‌1、舆论推动司法纠偏‌

案件细节(如“阻止上岸致溺亡”)引发公愤,公众质疑一审量刑过轻,要求“杀人偿命”‌。

二审改判被视为司法回应民意的典型案例,强化“罪刑相适应”原则‌。

‌2、法律示范效应‌

明确“认罪认罚”不得滥用:即使存在程序性从宽情节,恶性犯罪仍需优先保障生命权与公共利益‌。

二审通过抗诉纠偏,体现检察机关对审判权的监督力度‌。

‌四、案件关键时间线‌

‌2024年7月25日‌:案发‌

‌2025年1月15日‌:一审死缓判决‌

‌2025年2月24日‌:检方提起抗诉‌

‌2025年2月28日‌:二审改判死刑‌

文章来源:郑州律师网

声明: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的文章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注明,若因故疏忽,造成漏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