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律常识>正文

刑事实务进阶书单之刑诉法(推荐书目)

作者 | 李勇
我国整体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作为实体法的刑法是清一色的大陆法系,但是吊诡的是,作为程序法的刑事诉讼法却长期以来被英美法系的学者掌握着立法和理论的话语权,这是不正常的,导致了很多问题,甚至是误导。近年来,似乎有所改观,比如证据能力概念深入人心就是例证,大陆法系的证据法、诉讼法理论逐步变得有力。所以,读刑诉法就一定要既读英美法系更要读大陆法系。
基本方法:第一步读传统刑诉法及证据法的教义学著作,第二步读实务类著作,第三步读域外著作,在第三步时一定要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兼顾,不能再完全走英美,你上学时老师如果只教你英美那一套,那就更要注意了!

第一步:传统国内诉讼法著作(基本是清一色的英美法系)(如果上学时已经读过就直接略过)。这一步是打基础的。
1.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代表传统通说的观点,就是教材啦,已经用这个教材的略过)
2.  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陈瑞华早期著作,理论性较强,这与近年来其实践转向的风格不同)
4.  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关注实践已经显现)
5.  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龙教授的名著,曾有实践经历,自称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其观点易受实务界接受。)
6.  陈一云主编:《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很久远了,虽然很多观点已经过时,但仍是经典,代表传统通说观点。
7.  陈光中主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很多观点代表官方观点。
8.  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
9.  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北京大学出版社,很多是已经发表的论文,论文集色彩浓厚,体系性较差。
10.何家弘:《短缺证据与模糊事实》,法律出版社,何教授自称为其代表作。论文集色彩严重,缺乏体系性。

第二步:实务者必读、必用。是代表两高的立场的,直接在办案中可以用。在前面一步的基础上,就更能透彻理解,两高这些观点背后的法理基础,做到融会贯通。
11.张军主编:《刑事证据规则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虽然是2012年刑诉法修改之前针对两高三部证据规定,但是因两高三部的证据基本被2012年刑诉法修改时吸收,所以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胡云腾等:《<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理解与适用》,(就是《刑事审判参考》总第88集(2012年第5集)专题,这一期其实就是独立的一本专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3.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刑事证据规则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看这个作者就知道其观点的权威性了。
14.戴长林、罗国良、刘静坤:《中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原理·案例·适用》,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关于非法证据问题,这是最权威也是说理非常透彻的实务佳作,澄清了很多误区。这个书我推荐给很多人,搞刑事实务工作的法律人,如果不读此书,基本上就不算一个真正的实务工作者。
15.孙谦主编:《<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代表官方权威观点。
16.童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同样是代表官方权威观点。

第三步:域外。特别提醒两点:一是一定不能只读英美法系的,要同时读大陆法系。读了大陆法系的才会发现,为什么很多问题混乱难解,你才会发现为什么读到大陆法系的很多内容作为实务工作者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才会发现我们跟他们“一样一样的”。二是尽量不要读国内学者编写的所谓的“外国刑事诉讼法”,冠之这么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就是美国刑事诉讼法,而且很多内容经过他们的裁剪,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裁剪,误导太多。能看原著当然最好,如果不能看原著就看翻译的著作。总之,尽量不要看经过他们裁剪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
1.  王进喜等《美国联邦证据规则条解》。我们是一个张口闭口都要谈美国刑事诉讼的国家,所以这个你得了解下。
2.  【美】詹姆士.Q.惠特曼:《合理怀疑的起源——刑事审判的神学根基》,侣化强、李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特别推荐。读了这本你才会知道合理怀疑没有想象的那么美,与我们的差别也没有那么大,你才知道为什么人家要搞陪审团(更何况美国经过陪审团审理的案件不足10%,90%都以辩诉交易结案了),哭着喊着要引进陪审团的观点是多么可笑。
3.  【英】威廉·特文宁:《证据理论:从边沁到威格摩尔》,吴洪淇、杜国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这位被誉为证据法的毛泽东的人,这本书深入梳理了英美证据法的理性主义传统,从英美证据法的两座高峰边沁和威格摩尔作为研究对象,精彩纷呈,让人爱不释手。读完之后,国内的所谓证据法著连翻一翻的兴趣都没有了(开个玩笑,否则会得罪很多人的,呵呵)。
4. 【英】威廉·特文宁:《反思证据:开拓性论著》,吴洪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  【美】特伦斯·安德森、特文宁等:《证据分析》(第二版),张保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上面这两本都是关于证据分析的,很多在国内看似形而下、矮矬穷的问题,人家研究这么深入,汗颜啊。国内的很多证据法学都是看似宏大的叙事。
6.  【美】约翰·W·斯特龙主编:《麦考密克论证据》,汤维建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中关于如何询问和交叉询问的一节,我在微信上摘录推过,不用多说,值得好好读。
7.  【美】安吉娜·J·戴维斯:《专横的正义:美国检察官的权力》,李昌林、陈川陵译,中国法制出版社。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澄清了国内很多学者关于一些美国刑事诉讼的误导。
8.  【美】米尔建·R·达玛斯卡:《漂移的证据法》, 李学军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特别推荐这本,特别推荐、特别推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作者是前南斯拉夫人,因为那场众所周知的战争,他辗转来到美国。这样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同时精通大陆法系证据和英美法系证据法,独树一帜。“漂移”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比较法的研究。尽管两大法系在很多问题上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传统根本性差异依然存在。达玛斯卡对两大法系证据法的比较研究,让人拍案叫绝!读了之后,你更会发现,为什么一个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不能全面盲目不加区别地全盘移植英美法(意大利就是例子)。想想国内有学者主张“我们根本不需要搞什么证据法,直接把美国联邦证据规则拿到全国人大通过就行了”的观点是多么可笑!

下面重点推荐代表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及证据法。国内的翻译德国的刑事诉讼法著作太少,还得走我国台湾地区绕道。
9.施鹏鹏:《跨时代的智者——密特麦尔证据法学思想述评》,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5期。(密特麦尔德国证据法大师)。推荐书目怎么会出现论文呢?但是这篇论文一定要看,读完之后才会发现我们的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条路上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因。这篇文章中施鹏鹏大声疾呼:“中国的证据法学研究应走出‘英美法中心’的陷阱,走向更契合本国诉讼文化的‘欧陆’证据法学。”
10.陈朴生:《刑事证据法》,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陈朴生:《刑事诉讼实务》,台湾海天印刷厂有限公司1982年版;李学灯:《证据法比较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林山田:《刑事程序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1998年版。以上都是很老很老的,能找到就了解一下吧,找不到的话直接从林钰雄的开始。
11.林钰雄:《刑事诉讼法》(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林钰雄:《刑事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林钰雄:《刑事证据与刑事干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林钰雄:《严格证明与刑事证据》法律出版社2008年。
特别推荐、特别推荐、特别推荐以上四部林钰雄的著作,以上读完会让你立马上一个层次,对德国刑事诉讼法学会有一个较深入的认知。林教授这是一位同时精通刑法和刑诉法的学者。德国刑法大家基本都是刑法和刑诉法通吃,真希望大陆赶快出一个这样的学者。
15.张丽卿:《刑事诉讼法——理论与运用》,台湾地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16.张丽卿:《刑事诉讼制度与刑事证据》,中国检察出版社2016年版。
张丽卿也是我国台湾地区同时精通刑法和刑诉法的学者。好像在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搞刑法的不研究刑诉法搞刑诉法不研究刑法的比较少见。
17.【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在德国刑诉法译著如此匮乏的中国,这本书非常难得,值得你把它读散架喽。此罗科信就是彼刑法的那个罗克辛,刑法和刑诉法通吃的大家,这个翻译通俗易懂。
18.【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也是难得的德国翻译著作,魏根特同样是刑法和刑诉法通吃的大家。
19.【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事诉讼法精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与德国的刑事诉讼法相比,逊色不少。
20.【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张凌、于秀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日本刑诉法是战后在美国占领军主导下制定的,初期当然以美国为蓝本,但战后刑法沿用的是日本的旧刑法,是以大陆法系为蓝本的,这样就面临着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在两大法系间的裂解,好在日本研究刑法的也研究刑诉法,比如大师平野龙一对刑诉法的贡献不逊于对刑法的贡献,最终日本走上了一种混合主义的路线,当然这种路线也面临重重问题,别以为是世界上最牛的,日本学者也批评这种混合主义面临诸多问题。田口守一这本著作也呈现出这种混合主义的色彩。)正如我国台湾地区刑诉法一会学英美一会学德国,也面临很多问题。当然,我们大陆面临的问题比他们更多。
文章来源:悄悄法律人

声明: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的文章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注明,若因故疏忽,造成漏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