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刑事实务>正文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冤案的成因从来都是错综复杂的。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辜者的“有罪供述(以下简称自白)”是促成冤案的重要原因。人们通常认为,无辜者不可能做出有罪自白,除非遭受了刑讯逼供。然而,日本学者滨田寿美男所著的《自白的心理学》一书,正是分析无辜者在未遭受刑讯逼供的情况下,为何做出自白的一本小书。
在《自白的心理学》一书中,滨田的核心观点是“无辜者之所以做出有罪自白,绝不是在异常的心理状态下做出的,相反,可以说,他们被置于异常的环境,在那里,为了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正常心理才做出自白”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滨田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剖析四个发生在日本的冤案,解答了“1.谎言是什么?”、“2.明知承认罪行会遭到刑罚,甚至于极刑,为什么还要承认是自己干的?”、“3.为什么无辜者能够编出像样的作案经过?”、“4.如何识破虚假自白?”四个问题。
毫无疑问,上述第二个问题,是本书的关键。滨田教授认为,促使无辜者做出自白的,是来自于审讯的场的压力。因此,在本书中,滨田教授从多角度剖析了犯罪嫌疑人在审讯室内所遭受的“不是刑讯胜似刑讯”的压力,从而为没有过审讯经历的普通读者,揭开了了审讯室里的秘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压力,能够使无辜的人做出自白呢?经过反复研读,笔者特将将滨田教授的观点概括如下:

第一,孤立无援,心无所系。
被拘留的嫌疑人处于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状态,其对外界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甚至由于审讯室往往没有窗户,嫌疑人连昼夜的变化都无从感知。在此情况下,嫌疑人又不得不面对着审讯人员对自己反复的指责和训斥,造成其心如海上浮萍,无所依靠的境地。

第二,丧失尊严,压力山大。
由于审讯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因此被审讯人的吃喝拉撒均在审讯员的管理之下进行,毫无自由与尊严可言。此外,当一个人初次被带入审讯室,往往还要上交随身物品、抽掉皮带。尽管这些只是貌似无关紧要的细微环节,但事实上,审讯人员的每个动作,都在冲击被审讯者的尊严。此种压力,只有经历了,你才会懂。

第三,语言轰炸,心理崩溃。
当审讯人员持续不断的对嫌疑人进行说教式的审讯时,其实质是对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进行冲击。当无辜的嫌疑人面对审讯员无中生有的指责和谩骂,其必然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而当这种指责和谩骂不间断地持续长达数个小时甚至数日时,换做是你,会不会崩溃?

第四,揭露伤疤,攻其不备。
在审讯的过程中,审讯人员常常会讯问与案件无关但却是嫌疑人不愿提及的敏感话题。这类话题也许是嫌疑人的前科,也许是嫌疑人曾对家人或朋友犯过的错误,也许是嫌疑人不光彩的经历等等。审讯人员通过不断提及嫌疑人不堪的过往,达到击垮嫌疑人自尊心的目的。(行话将该种嫌疑人的软肋信息称之为“炮弹”)

第五,尽头难望,令人恐惧。
滨田认为,当嫌疑人遭受审讯室内的痛苦时,如果知道何时审讯能够结束,那么这些痛苦就是可以忍耐下去的。但往往,嫌疑人会逐渐意识到:只要继续否认,审讯就会无休止的持续下去,没有终点。于是相较于被审讯的痛苦,对审讯何时结束的无知,更令被审讯者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恐惧。

第六,难以沉默,辩解枉然。
正如滨田在书中提到的:“现实中嫌疑人行使沉默权的案例极其少见。尤其在无辜的嫌疑人当中,可以说是全无的状态。”并且,越是无辜的人,越是难以保持沉默,因为无辜的人有最为强烈的辩白愿望。因此,无辜的人会不断重复“我没有做”。可审讯人员却重复的告知“有证据表明你是犯人”。于是,如此虚无的对答在反复持续。嫌疑人无处逃离,只能继续坐着接受重复的语言拷问。在此情况下,深深的无力感,往往会笼罩嫌疑人。

第七,胁之以害,诱之以利。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不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审讯人员的口头禅。在常人看来,这句话对真犯几乎不可能有效果,更别说对无辜者。但事实上,无辜者在审讯室内接受长期的“洗脑”后,面对坚信自己就是罪犯的审讯员,其终究会意识到:辨明自己无辜几乎不可能。而且,如此下去,不仅自己无法摆脱审讯,还可能给自己周围的人带去麻烦。于是,继续否认显得非常危险。当嫌疑人存在此种心态时,否认的有利向有害翻转,自白的有害正向有利翻转。

第八,命不自控,与虎谋皮。
滨田指出,在陷入无助与绝望后,嫌疑人甚至会产生向眼前正在审讯自己的审讯员求助的心情。尽管嫌疑人会因审讯员不听自己解释而气愤,但由于环境所迫,嫌疑人会感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审讯人员的手中。而且,负责审讯的人员往往会有“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的情况。对待嫌疑人,审讯员不只在谴责,他们有时给予支持,有时还奉劝。为了得到审讯员的认可和帮助,嫌疑人在这样的心境下陷入自白。正因如此,在审讯室内,甚至于出现嫌疑人虽然陷入虚假自白,却又与审讯员一起握手挥泪的光景。

第九,解脱当下,不顾将来。
滨田教授认为,此时此刻正在承受的痛苦,与遥远的将来的一种可能性,根本无法同时进行比较。接受审讯的嫌疑人虽然很清楚自白将来会关系到死刑,但他们存在一种即使自己现在自白,以后还可以翻供的乐观。因此,为了逃避现在的痛苦,无辜者刹那间会出现自己到了这一地步只好自白的念头,并从口里说出,“是我干的”。

第十,因为无辜,所以无畏。
如果是真犯,因为记忆里铭刻着作案体验,故其对自白后将遭受的刑罚有强烈的现实感。反观无辜者,因为莫名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莫名遭受审讯,这样的事情本身对无辜者就是不可想象的,非现实的。因此,对于自白的后果,无辜者也同样缺乏现实感。他们怎么也无法相信,自己会因为虚假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而遭受实际的惩罚。在审讯的场,无辜者处于一种没有余力可以想象事后刑罚的心境。在这种情况下,无辜者虚假自白也显得不那么困难了。
对于有过审讯经历的读者来说,我相信上述十点情况,能够多少引起你们的共鸣。但我更希望各位注意的是,正如《自白的心理学》一书所论证的,无辜者在审讯压力下也会做出有罪供述,这值得每位审讯人员加以警惕。在我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尽管刑讯逼供在刑事案件中已经罕见踪迹。但不得不承认,“疲劳审讯”仍然是突破某些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重要法宝。此外,以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我们在审讯室内营造的压力的手段,远远超过上面所列的十点。那么,诸位审讯者,悄悄的,问自己一下,你们所参与办理的案件中,或者在数额上,或者在情节上,有没有那么一点点事实,你认为连嫌疑人自己都无法确认真实,而他(她)为了迎合你,做出了自白。
我真希望答案是没有。

ps:利用一周的业余时间读完了这本10万字的小书,却用了1周的时间归纳总结内容。这本书前后内容多有重复,逻辑并不清晰,你们自己去读,一定会奇怪,为什么蜗牛君概括的10点,你没看见。嗯,这就是这篇读书总结的意义——烧我的脑,背滨田的锅,省你们的时间。
继续死磕自己,继续努力!我不怕被赞!
文章来源:华辩网

声明:本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的文章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注明,若因故疏忽,造成漏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